找到相关内容8128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【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】浅释--净慧法师(末法众生必读之一)

    内院的菩萨才有机会成就他们自己的法身和化身。但是,声闻、缘觉是这个世界修行人的皈依处。因为一些人必须从小乘学起,菩萨都是从声闻、缘觉选拔出来的,就像我们念书一样,大学必须从小学开始。那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3376375.html
  • 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

    做真正的大丈夫、过真正的、洒脱的生活,指明了光明的道路。佛教为我们的生存、生存的价值,自下而上的皈依处、自下而上的归宿,提供了真正牢固的形而上的哲学基础。它告诉了我们,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,什么才是真正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5776616.html
  •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

    )念佛固要字句分明,不加思索。其他看经亦然。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,则获益少而情想多。(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) 9.如何认清净土法门宗旨? 今欲皈依,并受五戒,必要认清净土法门宗旨,庶可现生了生脱死...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还是阿弥陀佛四字? 念佛宜念六字。或先念六字,至将毕则念四字。始终念四字,颇不宜。以南无二字,即皈依、恭敬、顶礼、度我等义。人每图快图多,故多有念四字者。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,只令人念四字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0176621.html
  • 佛教与青年

    慈航,‘受持三归’,即是皈依三宝,弃暗投明。戒能规范人的身心,防患于未然;受持佛戒,无论是在家佛弟子的五戒、十善、及八关斋戒,或出家佛弟子之沙弥、沙弥尼戒,比丘、比丘尼戒,以及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1376629.html
  • 泰宁庆云寺肉身菩萨慈航大师圣迹寻踪

    ,为改良中国佛教的基地。此次来台湾,不过因利乘便,作一桥梁耳,岂可稍遇折难,即变初心吗?’” 慈航菩萨曾经给皈依徒苏邨圃居士写信,信中说:“目前有两条路可走,一条是在台湾办一所佛教英文学院,栽培国际...

    本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2976986.html
  • 论唐五代宋元的画僧及其对绘画史之贡献

    、毛笔合用,技艺高超,别出一格。他借葡萄以喻玄珠,表达皈依佛门、不肯阿附权贵的磊落襟怀。袁桷《清容居士集》颂其高尚气节云:   醉里蒲萄墨为骨,秋叶东西云郁勃;   裹缯急点数玄珠,不识公卿是何物...

    思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5777016.html
  •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

    说:“诸经皆云:沙弥虽小亦不可轻,王子虽小亦不可轻,龙子虽小亦不可轻。沙弥虽小能度人,王子虽小能杀人,龙子虽小能兴云致雨电雷霹雳,故其虽小而不可轻也。”如果受戒成为比丘,更是七众之首,人天皈依。我们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3377137.html
  • 转识成智,一切从心开始

    要拆掉重建。不管是外在的事物境界,还是内在的心理状态,都有个生灭现象。所以,研究我们的内心,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。   《六祖坛经》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。当年我刚皈依三宝学佛的时候,一个师兄老是摆架子...

    素闻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0778539.html
  • 正史中的唐五代禅宗史料——略论社会思潮对史书编纂的影响

    理学思想并不完备,即使是那些反佛最力之士大夫,有许多也被佛教击败,甚至转而皈依佛教。如程颐的弟子游酢、杨时、谢良佐、吕大临以及尹焞等,莫不如此。[59]   《新唐书》是由宋祁、欧阳修、范镇、王畴、...

    饶宗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1178546.html
  • 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

    生不知来,死不知去,恍如梦中过一生。释迦佛以王子之尊却出家修道,示范人们世间富贵是无常的,总免不了生老病死,唯有生命的解脱才是最后皈依处。名利富贵正是束缚身心解脱的大敌,一切物质利益都是外在的,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3778600.html